“口袋”里的江西:《江右文庫》的“微縮”與“重生”
發表時間:2025-08-06 08:42:53
來源:當代江西
瀏覽次數:481
“數字化正讓千年文脈在指尖輕觸間蘇醒,為贛鄱文脈跨越山海、連接古今增添數智動能。”
“《江右文庫》里有不少和遂川相關的內容,去年我們有位讀者讀后很有感觸。后來以‘一本好書一生緣’為題在2024年‘愛悅贛版書’全省讀書演講比賽總決賽中榮獲成人組二等獎。一聽說數據庫出來了,我們圖書館也想開通訪問授權,給更多的讀者提供了解家鄉的渠道。”遂川縣圖書館館長郭艷紅說。
6月18日,《江右文庫》第三批成果發布會在第三十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。發布會推出的《江右文庫》第三批出版成果和《江右文庫》數據庫移動端應用,一經亮相便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好評。
從典籍普查到“云端”共享,從泛黃紙頁上的墨香四溢到指尖屏幕上的光影閃爍,《江右文庫》這個贛鄱大地浩大的文化工程,正以數字為翼,讓贛鄱文化閃耀時代光彩。
2024年“愛悅贛版書”全省讀書演講比賽總決賽現場。遂川縣圖書館供圖
破局:從書齋到云端的戰略轉身
贛鄱大地自古便是文脈昌盛之地,歷代文人墨客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。這些散藏于各地圖書館、博物館的文化瑰寶,曾長期困于“藏之深閣、用之甚難”的宿命。
2021年,江西省委、省政府在文化強省戰略部署中,作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決策:啟動《江右文庫》編纂出版工程,計劃用十年時間完成對秦漢至1911年江西文獻的“大普查、大匯集、大整理”。
這項納入省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重大工程,分為“書目編”“文獻編”“方志編”“精華編”“研究編”五大系列,覆蓋江西歷代人物著述、地方志書、文化經典與通史專史,是一座全景式、結構化展現江西文化積淀的“大型文庫”。其中,《江右文庫》中影印類圖書占比約50%,數字化將大幅提高其利用率和綜合價值。
相較于部分省份早在十余年前便啟動省域文庫項目,江西盡管起步較晚,但在地方文庫數字化建設中志存高遠。《江右文庫》的編纂者們清醒地認識到:數字化不是紙質出版的附屬品,而是文化服務的再造工程。
然而,在工程推進過程中,項目組在選擇數字化建設方式時犯了難。2022年,考察江蘇、湖南等地的文庫建設情況時,他們了解到先紙質出版、后數字出版的模式耗費時間和人力,而利用好數字化手段對資源信息的統一管理十分重要。
2023年,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化工程正式立項,其中移動端平臺的建設被確定為數字化工程的關鍵一環,要求做到“同步開發、同步上線”。為增強平臺功能性和服務性,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化工程積極引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前沿技術,有效解決版式還原、字圖嵌入等關鍵技術問題。
這場戰略轉身的背后,是深刻的文化覺醒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如果不能用數字鑰匙打開典籍的大門,再珍貴的文字也只會淪為“學術圈的藏品”。
立體書閱讀展示圖書原貌。
淬煉:技術與匠心的雙重鍛造
走進中文傳媒數字出版有限公司,一份詳細的項目任務計劃格外引人注目。表格上,待校勘的文獻、已上線的內容、正在進行驗收處理的部分等工作進度實時更新,它們像一場文化接力賽的計時器,見證著數字化工程的每一步推進。
在調研參考各省級文庫數字化工作經驗的基礎上,江西出版傳媒集團廣泛征求古籍數字化行業頭部公司建議,結合《江右文庫》編纂出版工程的實際,擬定了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化工程總方案及第一期建設方案,并于2023年底啟動。
在這里,技術的力量正在讓古籍煥發出新的生機。4K超高清掃描技術如同精密的“時光顯微鏡”,讓孤本典籍的漫漶字跡重現真容。AI自動斷句標點系統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古籍整理專家,能精準地為晦澀的古文劃分句讀,給古籍裝上了“智能導航”。
“以前需要三位專家花費一周時間完成的校勘工作,現在借助智能系統,一天之內就能完成。”中文傳媒數字出版公司總經理夏陽春的話語中,透露著技術帶來的效率革命。
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化團隊向江西師范大學借腦借力。
但技術從不是冰冷的替代,而是與人文匠心的完美融合。為借腦借力,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化團隊與南昌大學、江西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,組建古籍“學術與技術融合小組”,借助高校的古籍專業力量對核心文獻進行分層處理、語義標記、版本比對與校勘校驗,進一步提高識別準確率,為古籍文獻全文精準檢索打下堅實基礎。
如今,平臺采用開放接口結構,已接入江西省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平臺,免費向公眾開放。尤為值得一提的是,其系統架構采用模塊化設計,不僅可支持海量文獻存儲與并發訪問,而且為后續新增資源、主題子庫建設、學術工具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。
未來,平臺將進一步拓展服務邊界,成為連接文化資源與教育、科研、出版、旅游等行業的數字基礎設施。這意味著,《江右文庫》不僅服務“當下的讀者”,更是為“未來的文化應用”打基礎。
燎原:從“查文獻”變成“玩文化”
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平臺最動人的地方,在于它把“查文獻”變成了“玩文化”,讓古籍從高冷的學術殿堂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。
與傳統圖書館的目錄檢索不同,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平臺支持全文檢索、語義聯想等高級功能。平臺的智能檢索系統如同一位淵博的文化向導,能滿足用戶各種查詢需求。
讀到《豫章書》中的“江萬里”條目時,不僅能讀到他創辦白鷺洲書院的艱辛歷史,還能通過知識圖譜看到他同時代的文人“朋友圈”。此外,只需點擊某一專名、典故、古詞,平臺便自動聯動百科數據庫,彈出注釋,展示其著作引用、時代背景等信息,使其成為“自帶解說”的智慧文本。
“同等數量的紙質文獻不易保存,《江右文庫》成果數字化讓查找江西地域文獻變得方便快捷,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研究選題生成、知識發現與成果轉化,進而拓展江西地方文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。”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、博士李懿說。
這種覆蓋“文獻—人物—地域—事件”的“江西文化知識圖譜”,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更具深度的工具,也為普通讀者打開了跨學科、跨時空的文化探索路徑。
江西省圖書館的常客王先生是一位地方文化愛好者,他說:“以前查一個典故,要翻好幾部工具書,費時又費力。現在有了這個平臺,直接就能找到答案,還能看到相關的延伸內容,還可以繁簡轉換、個性批注,實在是太方便了。”
除了通過打造智能檢索體系、引入輔助閱讀功能讓讀者“看得懂”,平臺還提供了影印原貌版和現代標點簡體版的閱讀模式,讓讀者“看得準”,解決了普通讀者“看不懂異體字”的難題。
“在全國首座傳承江右文化的數字化展館——滕王閣·江右文化數字體驗館中,我們可以深入挖掘更多‘江右文化’的內涵,比如先賢生平、書院文化、詩歌文集等,給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旅游體驗。”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化編輯陳楊說。
南昌春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義超對《江右文庫》的應用前景同樣充滿信心,“在文化旅游領域,《江右文庫》數字平臺就是贛鄱文化‘走出去’的數字窗口。依托數據庫中豐富的文化資源,游客可以在線了解江西的歷史人物、古跡淵源、民俗風情,在出行前獲得深度文化導覽,來一場沉浸式文化之旅。”
從《江右文庫》首批圖書發布,到數據庫上線,再到移動端問世,《江右文庫》編纂出版工程已然邁入“全民可及、全民參與”的新階段。數字化正讓千年文脈在指尖輕觸間蘇醒,為贛鄱文脈跨越山海、連接古今增添數智動能。
版權所有:江西省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備案號:贛ICP備05005816號-1 互聯網出版許可:新出網證(贛)字 01 號
電話:86-0791-86894992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麗景路95號出版中心
微信公眾號